【羊城晚报】张志光:救命保面,让患者更有尊严
说起“看牙”,大家自然会想到拔牙、矫牙、种牙……口腔颌面外科,对大多数读者来说有些陌生。它是口腔医学中经济效益不高,但风险最大、难度最大、挑战最大的专科,也最能体现一家口腔医院的实力。
本文的主人公张志光教授就是这个专科的老行尊。出于对这个专业的热爱,他叁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站在临床第一线,练就一手绝活,他的手法复位一两分钟内就解决了困扰患者多时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中国人好“面子”,有的患者听说手术会在脸上留疤,宁可不治。如何才能救人又保面?张志光教授最早将口腔内窥镜技术和理念带入国内的下颌髁状突骨折复位内固定术,让许多下颌手术通过在口腔内开小口伸入内窥镜进行相关操作,不从患者面部开刀,避免了在患者面部留下疤痕,容颜得以保全。到目前为止,在国内能用内窥镜做这种手术的口腔专家仍屈指可数。
最神奇的治疗:
手法复位,令人拍案叫绝
60岁的林姨,快言快语,一躺上牙椅,就开始向张教授抱怨他的号有多难挂,她足足抢了一个多月号才挂到,接着又控诉耳前一个关节总是咔咔作响多恼人,让她的嘴不敢张大,青菜都咬不动,人都瘦了好几斤。
张教授一边听着林姨絮絮叨叨,一边笑眯眯地戴上橡胶手套给她做着检查,他在患者口碑中,是出了名的好脾气。他的两个拇指放入林姨的口内,其余四指托住她的下颌。“这是要做手法复位了”,站在一旁的孙博士(张教授的学生)告诉记者:“手法复位看似简单,要做得效果好就很难,需要大量练习,很多医生做了几次效果不好就放弃了。”孙博士自己也在练习手法复位,他说:“手不是一般的痛,手法复位时医生的拇指背面要用力顶住患者上颌的牙齿,牙齿是很锋利的。”
“好,下巴向左摆,向右摆,再向前伸……”张教授一边给林姨下着指令,一边眯着眼睛,他的手指似乎在细细地感觉着什么。突然,他双手一发力,林姨的下颌关节处“咔吧”一声响。“好,你现在活动下巴试试。”林姨顺从地把嘴开合了几次,突然迸发出响亮的笑声,“哈哈,我的嘴能张开了,关节也不响了,太神奇了!”
手法复位由于创伤最小,价格最低廉(张教授这样着名的医学专家亲自手法复位也才收费35元),是轻中度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首选治疗方法。但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加之手法复位会让医生花在门诊病人的时间增加一倍还不止,因此医生们并不热衷尝试。
就在记者观摩张教授出诊的这天上午,有来自湖南、江西、福建等许多外地患者冲着他的“神手”慕名而来,本来限号15个,对于每一个提出加号的患者他都不忍拒绝,就这样一直加到30多个号,看到下午快两点,他水都没喝过一口。其中大部分患者都需要接受手法复位,不少人还要连续做两叁次。据记者粗略统计,这一上午张教授手法复位至少七八十次。
握手道别时,记者留意到,经年累月,他双手拇指的背面已长了厚厚一层老茧。
最多人看的病:
紧张单侧咀嚼,下巴易“生锈”
据记者观察,张志光教授的门诊,最多人看的病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主要表现为叁大症状:耳前区关节疼痛;张口闭口时有弹响声(如开口末或闭口初有“清脆弹响声”或有“咔吧、咔吧”声,有时还会是揉搓玻璃纸样的摩擦声);或有阻碍感(即开闭口不自如),老百姓形象地称之为“下巴生锈”。该病在美国的发病率高到75%,在我国为28%-40%,并仍呈快速上升趋势。它虽不像肿瘤、中风那么凶险,但由于会影响进食、说话,甚至会伴随有头晕、耳鸣,仍会让患者苦不堪言。
患者各个年龄层都有,其中以中青年居多。他们一坐在牙椅上,张教授就会先和他们聊几句,“你做什么工作的?”、“平时用电脑多不多?”记者以为张教授是在帮患者们放松下来,原来他还有其他用意,这对疾病的诊断也有帮助。
张教授解释说,在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人们的生活节奏越快,精神也越紧张,这被认为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重要的诱因。人在紧张时,肌肉经常处于收缩状态,可能不自觉地就会“咬牙切齿”,有的人晚上还会磨牙。适度的负重对维持关节的正常结构、功能是必需的,有重要意义。但是过度的负重,超出生理限度则可造成关节的退行性改变甚至破坏。现在都市白领以久坐、伏案工作居多,经常低着头,下巴总是处于悬吊状态,相关肌肉也不得不收缩,同样的道理也是让“下巴生锈”的常见原因。
另一个多见的患者群是青少年。和孩子们打交道,张教授更在行,叁言两语就能让他们高兴起来。他常常会问他们:“喜不喜欢咬笔头、咬手指?会不会用手撑着头写作业?爱不爱吃口香糖?经常趴着睡吗?会不会用牙齿咬核桃?”……他解释,孩子们的颞下颌关节问题多是由于不良生活习惯引起的,这些不好的习惯会让下颌关节相关肌肉长期用力不均,就可能造成颞下颌关节的关节垫(或称关节盘)发生移位,导致在张闭口时关节形成摩擦,而发出异常响声(弹响)。考试前的精神紧张,也可能使孩子们的“下巴生锈”问题加重。
对于绝大多数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通过生活干预,如让情绪放松、改变不良咀嚼习惯等,多会自行痊愈。如果不能自愈的,张志光教授建议应尽早进行医疗干预,对于轻度的通过手法复位就可康复,还可以借助红外线、热敷等理疗手段。拖得越久,关节盘移位就越严重,这个过程中,骨质破坏也会出现,甚至不断加重,出现骨刺、关节盘穿孔,到那时治疗难度就会增大很多,甚至需要手术。
最年长的病人:
90岁老人,牙好了年轻20岁
这天门诊中年龄最长的是位86岁的李奶奶,她一年多前镶了牙不太合适,吃东西总咬舌头,她没太当回事,换到另一侧咀嚼。一段时间后,她的颞下颌关节就开始咔咔作响,越来越痛,由于饮食受影响,她整个人消瘦了很多。
张志光教授介绍,近几年他们接诊的高龄老人越来越多,年龄最长的还有九十多岁的。在许多人的观念中,人老了烂牙、掉牙很正常,用好的那边嚼东西即可,久而久之就引起了下颌关节问题。许多老人都是痛得不得了才来,医生一检查关节病、龋齿、牙周病、牙缺失……一堆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口腔问题,它们都会影响到老人正常的饮食、消化。以刚才提到的90多岁的老人为例,他的口腔问题解决了,胖了好几斤,整个人看上去精神多了,年轻了至少二十岁。
牙好,身体好,还不仅仅体现在进食、消化上,还和许多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息息相关。张志光教授以牙周病为例,患有严重牙周病的人,相当于口腔内有长约23厘米的慢性伤口,致病菌通过伤口进入血管后,会促使产生一种胶状蛋白,促使血液凝固,增加患冠心病、心肌梗塞的风险。牙周病甚至与胃炎、糖尿病等都有密切关系。
张志光教授呼吁,老年人最好每年进行1-2次口腔检查,发现牙病及早治疗,以免引起其他全身疾病。缺牙后要尽快镶牙或种牙,不要超过半年。另外,老年人由于关节韧带松弛,发生下巴脱臼(俗称“掉下巴”)的风险也比较高,进食或唱歌时,不要开口过大,用力过猛。
最“爱面子”的手术:
口腔内开小洞“接骨”
颞下颌关节是我们人体中结构最复杂、运动量最大的关节,同时也是最脆弱的关节。我们在摔倒、车祸或打斗中,但凡面部受到冲击,最容易骨折的就是这个部位。张志光教授解释,这种脆弱其实是人体的自我保护,以牺牲这个关节,来保护脑部组织在冲击中免受损伤。以往的接骨手术多在耳前方开个口,这让部分患者,特别是女性患者很难接受。
张志光教授早在1995年和1998年分别到瑞典和英国学习内窥镜技术,率先将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带回国内。他运用内窥镜技术通过在口腔内开小口伸入内窥镜进行相关操作,不从患者面部开刀,避免了在患者面部留下疤痕,该技术让许多颌面部外伤患者,以及颞下颌关节病、颌面部良性肿瘤患者的容颜不受丝毫影响。在国内,能用内窥镜做这种手术的口腔专家屈指可数。现在,他又在致力于研究如何通过多次手法牵拉,帮助断裂的颌骨进行复位,让患者完全免去开刀之苦。
近年来,随着恶性肿瘤发病率的增高,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也越来越多。很多时候医生在做口腔肿瘤手术时,更多的是考虑挽救患者的生命,术中主要以清除干净肿瘤细胞为目的,并没有过多地考虑面部功能的保护和重建、面部外观的保全等,导致很多患者术后面部不能活动,面部外观变形严重。有些患者因此拒绝手术,宁愿等死。这深深地触动了张志光教授,这也便促成了他的另一个研究方向,如何在尽可能彻底清除肿瘤细胞的同时,完成面部、舌部以及颌骨的重建,除了外观好看,还要尽可能地保证相关的功能……
张志光说,所有的医学学科都是治病救人,但口腔颌面外科不仅要治病、救命,还要保面,让患者活得有尊严。
摆专家名片闭
张志光,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原副院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华口腔医学会颞下颌关节病学及牙合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创伤学组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学会颅颌面外科学组副组长、广东老教授协会医学专家委员会副会长、广东省口腔医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从事口腔颌面外科医教研工作叁十多年,其主持的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课题,曾分别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叁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二等奖、广东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获中国专利10多项,近年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
擅长颞下颌关节疾病、面神经疾病、涎腺疾病、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外科治疗、早期诊断和预防有较深入研究,在口腔颌面部整形和美容外科、唇腭裂序列治疗和正颌外科领域也有相当造诣。
原文链接:丑迟迟辫://飞飞飞.测肠飞产.肠辞尘/别辫补辫别谤/测肠飞产/丑迟尘濒/2015-06/16/肠辞苍迟别苍迟冲728337.丑迟尘
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辉 通讯员 梁剑芳